当前位置: 万健康网 > 经验 > 健康 > 经后方入路踝关节镜下疼痛性距后三角骨切除术

经后方入路踝关节镜下疼痛性距后三角骨切除术

更新时间:2024-04-28 02:38:14

  1840年Rosenmuller首先描述了距后三角骨的存在,总的发生率在1.7~7%。通常距后三角骨不会引起疼痛等症状。但在足球、体操和舞蹈等运动项目,跖屈动作过多,会导致距后三角骨在胫骨后唇和跟骨之间撞击,从而产生疼痛不适,影响运动,称为疼痛性距后三角骨。保守治疗无效的疼痛性距后三角骨应手术切除。切开手术通常采用跟腱后外侧切口,但容易损伤腓肠神经,发生率可高达19.5%[1]。自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我所采用踝关节镜后侧入路技术切除距后三角骨22例,取得良好效果。

  1、临床资料与方法

  1.1 一般资料

  2002年1月~2007年10月,22例疼痛性距后三角骨在我院行踝关节镜下切除术,均采用后方入路技术。共有21例获得随访,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(8~75个月)。21例患者中男性15例,女性6例,平均年龄23.7岁(13~47岁)。15例为运动员或舞蹈演员,其中足球7例,篮球2例,体操、跳水、网球、标枪、举重及舞蹈各1例。从出现症状到就诊的时间间隔为3月~2年。

  22例中12例有明确的外伤史,其中旋后伤9例,不明扭伤3例;9例无明确的外伤史。所有患者的症状均表现为踝后部疼痛,进行跑跳等运动时疼痛加重。体检时可在踝关节后方、跟腱两侧向距骨后突水平按压,可产生明显疼痛,跖屈挤压痛阳性。

  本组22例在术前均进行了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,侧位片均显示距骨后方有三角形或椭圆形的距后三角骨。11例存在轻度的踝关节骨性关节病。8例术前进行了MRI检查,发现距后三角骨及周围组织有水肿信号,距后三角骨和距骨之间正常的低信号纤维连接中断,出现液性信号。

  1.2 手术方法、镜下表现及术后康复

  21例患者均进行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。手术均采用腰椎管内麻醉,患者俯卧位,患侧大腿根部使用止血带,压力300mmHg。使用30°直径4.0mm的关节镜,采用踝关节后外侧(位于外踝尖上方1.5cm、跟腱外侧0.5cm处)和后内侧入路(位于外踝尖上方1.5cm、跟腱内侧0.5cm处)。小刀切开皮肤后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,首先将钝头套管从后外侧入口沿垂直方向并与矢状面成15度角插入,置入关节镜,打开入水后,再经后内侧切口向关节镜插入钝头套管。从后外侧入路观察到钝头套管后,拔出钝头,插入刨刀,从后内侧入路清理踝关节后方的脂肪组织,暴露出[长屈肌腱,之后在[长屈肌腱外侧进一步清理脂肪组织,显露出胫骨后唇、跟骨后缘。在[长屈肌腱外侧、距骨和跟骨之间可找到距后三角骨。刨刀切除距后三角骨与周围组织的连接,包括其上附着的部分距腓后韧带。如果距后三角骨较小且与距骨连接不紧密,可用游离体抓持钳完整取出;反之,则用髓核钳将距后三角骨咬碎取出。术中跖屈时镜下可观察到胫骨后缘和跟骨挤压撞击距后三角骨,切除后撞击现象消失。如果同时存在[长屈肌腱腱鞘炎,可用刨刀切除炎性腱鞘,并注意切除干净紧贴肌腱外侧的骨组织,避免卡压肌腱。

  关节镜下发现21例踝关节后方的滑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性增生,8例合并[长屈肌腱腱鞘炎,进行了关节镜下肌腱松解/腱鞘切除术。

  术后无菌敷料及厚棉垫加压包扎患侧踝关节及小腿3天,换用弹力绷带。术后第1天即可下地(患侧部分负重),2-3天逐渐过度到完全负重。无需石膏固定。术后第1周开始进行踝关节屈伸练习(强调背伸练习),术后2周可恢复正常日常活动,术后4~6周开始进行体育运动。

  2、结果

  获得随访的21例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美国足踝外科(AOFAS)后足评分,以及主观疼痛度(VAS尺,0~10分)评分,并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。

  术前的AOFAS后足评分为73.3±3.6分(34~75分);术后94.8±5.1分(90~100分)。术后较术前平均提高21.5分,具有统计学差异。

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万健康网,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!

上一篇: 早期关节镜治疗的好处 下一篇: 足舟骨缺血性坏死(Köhl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