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万健康网 > 经验 > 保健 > 治脾胃可以安五脏

治脾胃可以安五脏

更新时间:2024-04-25 22:03:56

  [导读]: 从事消化内科近50年,对脾胃

  从事消化内科近50年,对脾胃病、肝胆疾病等有深入研究的名中医余绍源认为,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,不外乎饮食不节、寒热不适,或情志郁闷、忧思困脾等因素,因此预防上亦要从节饮食、适寒热、畅情志这三方面做起。《脾胃论》说:“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”,“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”。这不仅使我们对脾胃认识有所启发,同时对我们防治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鉴。

  余绍源: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、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,系广东省名老中医。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、广东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。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及消化系统疾病。

  脾主运化 ,内伤脾胃则百病生

  中医的“脾”,乃五藏之一,但非单纯指解剖学所说的脾脏,它是一种功能:“脾”主运化,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。余绍源教授说,虽然食物在胃和小肠中消化和吸收,但都必须依赖“脾”予以运转,才能到达各脏器,所以“脾”是人体化生精、气、津、血,提供营养物质的“推动器”。

  “脾”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,也把津液一起运化到五脏六腑,并把多余的水液及时输送到肺、肾,化作汗、尿排出体外,如果这种功能失调,则可产生病理物质,如湿、痰、饮等,故《素问 ·至真要大论篇》说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

  脾的运化功能是保证人体正常代谢所必备的条件,中医说,“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。”即人一出生后,则全赖脾气以活。如果脾胃受伤,则百病皆生。

  脾喜温燥 而恶寒湿

  脾藏还统率腹部,故曰“司大腹”。“脾”旺则气机通畅,“脾”弱则气机不畅或腹部疼痛,或胀满,或下陷,或坠胀。

  余老称,在临床上,脾气虚 的患者较为常见,脾气虚则“四肢不用 ,五脏不安”。轻者口唇淡白,面色无华,心悸不安,月经量少等,重者气虚甚而下降,则久泄脱肛,内脏下垂。

  “脾”为太阴湿土之脏,得阳气之温煦作用则运化水湿,所以,“脾”喜温燥而恶寒湿,得温燥则运行,得寒湿而困乏。可见,寒湿是妨碍脾胃运化的最主要原因。

  有胃气 则生,无胃气则死

  “胃”主收纳,腐熟水谷。食物经胃的收纳、混磨、下传小肠完成消化吸收功能,这种功能就是“胃气”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五脏者,皆禀气于胃;胃者,五脏之本也。”这说明胃直接关系到五脏的强弱盛衰,所以,中医理论认为,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。”

  这也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、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。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,只要还能吃饭,表明胃气尚存,气血化源未绝,谓之“有胃气则生”,病势可望由重转轻。若病到已不能进食,标志胃气已绝,气血生化无源,便是“无胃气则死”,病热将由轻转重,逐渐恶化,危及生命。

  胃喜润恶燥

  胃上接食道,下连小肠,从上到下。所以,胃气以降为顺,逆则生病,像嗳气、呕吐、呃逆等症都是胃气逆反的表现。胃为阳腑,喜润恶燥,其中“胃阴”即可以润之。所以保护和濡养胃阴在治疗胃病时十分重要。

  脾胃不可分,共为气血生化之源

  中医认为,“脾胃乃后天之本”,脾胃相表里,共为气血生化之源,“脾胃是生命的根本”。

  余老说,“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,往往相互影响,同时发病,辨证时须予以注意。脾胃共为后天之本,居脏腑之中,化气化血,荣养四旁,所以,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十分密切。脾胃有病,可以影响其他脏腑;其他脏腑有病,也可影响脾胃,其中尤与肝肾的关系至为密切。”

  因此,在脾胃病辨证时均须全面考虑,从脏腑整体观念 加以分析。

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万健康网,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!

上一篇: 春季易发精神病识别先兆早治疗 下一篇: 夏季吹空调不当易致冬季发病